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临床儿科杂志
(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上海交通大学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
   医院
编辑出版:《临床儿科杂志》编辑部
主编:孙锟
国内代号:4-426
国外代号:M5788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控江路1665号
邮编:200092
电话:(021)25076489
E-mail: jcperke@126.com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2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4-12-15
      
    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专栏
    尼曼- 匹克病SMPD1 基因突变分析
    李振彪,罗强,史丹丹,张继要,董伟,王怀立
    2014, 32(12):  1101.  doi:10.3969 j.issn.1000-3606.2014.12.001
    摘要 ( 488 )   PDF (2519KB) ( 3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中国人尼曼-匹克病(NPD)家系发病的分子遗传学基础及SMPD1基因检测在中国人NPD家系基因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3个无关的NPD家系的临床资料和血液标本,同时选取20例健康儿童的血液标本。从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经聚合酶链反应(PCR)依次扩增3个家系中所有成员SMPD1基因的6个编码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进行正反向测序,并与Genebank进行比对;将发现突变所在外显子的扩增产物通过TA克隆技术进一步证实突变的实际意义。结果 家系1先证者为T107C的纯合突变,其父母均为T107C的杂合突变;家系2和家系3的所有成员均发现在SMPD1基因外显子1上有连续6个碱基缺失,即在编码序列第108碱基至第113碱基GCTGGC的缺失(c.108-113delGCTGGC),且均为纯合突变。进一步应用TA克隆技术检测,家系2和家系3的所有成员随机挑选的单克隆测序结果均存在该突变c.108-113delGCTGGC。对20个正常对照的PCR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正反向测序,均未见以上突变。结论 SMPD1基因第1外显子上T107C的纯合突变为家系1先证者发病的分子遗传学基础,其父母是表型正常的基因突变携带者。家系2和家系3所有成员均发现在SMPD1基因第1外显子上存在c.108-113delGCTGGC的纯合突变,考虑为人类基因多态性。
    3 例非典型异戊酸尿症患儿临床及基因型研究
    李溪远,华瑛,丁圆,吴桐菲,宋金青,刘玉鹏,王峤,张尧,李梦秋,秦亚萍,杨艳玲
    2014, 32(12):  1107.  doi:10.3969 j.issn.1000-3606.2014.12.002
    摘要 ( 444 )   PDF (1312KB) ( 4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迟发型非典型异戊酸尿症患儿的临床、治疗及IVD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3例非典型异戊酸尿症患儿,经尿液有机酸、血液酯酰肉碱谱分析发现异戊酸尿症,并经IVD基因突变检测确诊。患儿给予左卡尼汀、甘氨酸补充治疗及限亮氨酸饮食干预并进行随访。结果 3例患儿于1~2岁间发病,有不明原因呕吐、嗜睡,伴汗脚样体臭及代谢性酸中毒。3例患儿智力正常,均伴随显著的白细胞减少症,其中1例伴红细胞减少症。3例患儿血液异戊酰肉碱水平显著增高(4.6~8.2 μmol/L),尿液异戊酰甘氨酸水平显著增高(36.1~ 1 783.56 mmol/mmol 肌酐)。3例患儿IVD基因共检出6种突变,其中已知突变4种(c.157C>T,c.214 G>A,c.1183C>G,c.1208A>G),新突变2种(c.1039G>A,c.1076A>G)。经治疗后患儿顺利康复,目前1岁7个月~14岁,智力、运动及体格发育正常。结论 迟发性异戊酸尿症临床表现复杂,于婴幼儿期发病,可有反复呕吐、酸中毒,通过血液酰基肉碱谱、尿液有机酸分析及基因分析确诊,左卡尼汀及饮食干预,疗效显著。
    精氨酰琥珀酸尿症导致新生儿死亡1 例报告
    丁圆,马艳艳,吴桐菲,李溪远,刘玉鹏,王峤,杨艳玲
    2014, 32(12):  1112.  doi:10.3969 j.issn.1000-3606.2014.12.003
    摘要 ( 450 )   PDF (1156KB) ( 5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报道1例早发型精氨酰琥珀酸尿症病例。方法 女性患儿,于出生第2天发病,入院后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获得诊断。结果 患儿血氨显著增高,肝功能异常,伴代谢性酸中毒,血钾、血钙降低。血液瓜氨酸显著增高(1 098.12 μmol/L)、精氨酸降低,尿乳清酸、尿嘧啶、精氨酰琥珀酸显著增高。经精氨酸支持、低蛋白饮食治疗无效,病情进行性加重,于生后23 d死亡。基因分析证实精氨酰琥珀酸裂解酶ASL基因存在c.544C>T(p.R182X)和c.706C>T(p.R236W)复合杂合突变,父母各携带1个杂合突变。结论 此例为国内首次报道的早发型精氨酰琥珀酸尿症,死亡后获得确诊。精氨酰琥珀酸尿症是严重的遗传代谢疾病,临床诊断困难,生化特点为血瓜氨酸及尿精氨酰琥珀酸显著增高,ASL基因检测是诊断的关键。
    新生儿高促甲状腺激素血症临床转归分析
    武万良,潘建平,李风侠
    2014, 32(12):  1116.  doi:10.3969 j.issn.1000-3606.2014.12.004
    摘要 ( 621 )   PDF (1139KB) ( 8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促甲状腺素血症(HT)的临床转归。方法 定期随访高促甲状腺激素(TSH)血症患儿,评估其生长发育指标和甲状腺功能及治疗效果。结果 新生儿筛查血清TSH 5.6~10 mU/L的191例患儿随访至24个月;182例血TSH逐渐恢复正常,5例血TSH逐渐升高>10 mU/L,予以左甲状腺素钠治疗,4例随访2年后血TSH值仍波动在5.6~10 mU/L,继续随访中;血清TSH在10~20 mU/L的44例患儿,予以左甲状腺素钠治疗后38例血TSH值逐渐恢复正常;7例血TSH>20 mU/L患儿需持续左甲状腺素钠治疗。242例HT新生儿中共有18例持续服用左甲状腺素钠替代治疗2年,继续随访。结论 大多数新生儿HT随年龄增长逐渐恢复正常,有少部分患儿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应积极随访。
    56 例生长障碍患儿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分析
    付春云,陈少科,陈荣誉,范歆,罗静思,李川
    2014, 32(12):  1119.  doi:10.3969 j.issn.1000-3606.2014.12.005
    摘要 ( 337 )   PDF (1303KB) ( 3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生长障碍患儿的分子遗传学基础。方法 2013年1月至12月采集56例生长障碍患儿的外周血并提取DNA,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芯片(SNP-array)检测。结果 56例患儿中12例(21.4%)有致病性拷贝数异常,性染色体异常6例,常染色体异常6例;4例(7.1%)有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无法检出的致病性微缺失或重复片段,其大小<2.5 Mb。结论 SNP-array技术可作为生长障碍患儿遗传学诊断的有效方法。
    Graves 病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1 例分析
    郭庆敏,禚志红,王怀立,陈晓昕,李海英,马威,谢垒,李凤艳
    2014, 32(12):  1122.  doi:10.3969 j.issn.1000-3606.2014.12.006
    摘要 ( 286 )   PDF (1373KB) ( 4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儿童Graves病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Graves病合并SLE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3岁女孩,以发热、抽搐为首发症状,经甲状腺功能、头颅磁共振、自身免疫性抗体、肾脏及甲状腺穿刺检查后诊断为SLE合并肾炎、Graves病、脑梗死、脑白质脱髓鞘。结论 长期发热、抽搐患儿除了常见疾病外应考虑到自身免疫性疾病,确诊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患儿应查自身抗体排除SLE。
    综合报道
    哮喘儿童白三烯受体调节剂临床疗效与白三烯C4 合成酶及5- 脂氧化酶基因的相关性
    袁姝华,殷勇,董文芳,张皓,王薇,张磊,张静
    2014, 32(12):  1126.  doi:10.3969 j.issn.1000-3606.2014.12.007
    摘要 ( 384 )   PDF (1343KB) ( 4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白三烯C4合成酶(LTC4S)与5-脂氧化酶(ALOX5)基因多态性与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门诊72例中度持续哮喘患儿分为两组,分别予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激素(ICS)、ICS联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治疗12周,然后交叉治疗12周;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对LTC4S RS730012、ALOX5 RS2115819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析患儿治疗前后肺功能及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问卷(C-ACT)评分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结果 经ICS联合LTRA治疗后,LTC4S RS730012基因组中的A/C、C/C基因型患儿的75%肺活量时的用力呼气流速(FEF75)改善率显著优于A/A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A基因型患儿在治疗前后改善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S联合LTRA治疗前后,ALOX5 RS2115819基因组中的不同基因型患儿间的肺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TC4S RS730012不同基因型患儿在哮喘治疗后小气道功能改善有差异,与LTRA相关。
    儿童胸腔积液2 419 例病因与诊断线索分析
    李晓勇,李勇刚,潘征夏,吴春
    2014, 32(12):  1132.  doi:10.3969 j.issn.1000-3606.2014.12.008
    摘要 ( 326 )   PDF (1271KB) ( 3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儿童胸腔积液病因及诊断线索。 方法 收集1994年1月至2014年1月入院时伴有胸腔积液的患儿2 419例,采集临床资料,并分成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419例患儿中男1 523例、女896例,平均年龄(6.5±4.0)岁,其中感染组2 353例、非感染组66例。感染组较非感染组更易伴有发热,呼吸困难和中到大量积液的发生率低于非感染组(P均<0.01)。感染组中,不同类型感染性胸腔积液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吸虫性胸膜炎集中分布于3~7岁(64.0%),结核性胸膜炎在>7岁发生率较高(53.6%),而脓胸则好发于≤3岁(51.4%)。感染组的预后明显好于非感染组(P<0.01)。结论 儿童胸腔积液以感染为主,病因诊断时需综合考虑发病率、临床表现、积液量等线索,鉴别感染性与非感染性胸腔积液。
    两岁以下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分析
    陈蒙,杨军,赵德育
    2014, 32(12):  1135.  doi:10.3969 j.issn.1000-3606.2014.12.009
    摘要 ( 316 )   PDF (1167KB) ( 5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两岁以下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3年9月1日至11月30日住院的57例<2岁以及153例≥2岁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结果 与≥2岁相比,<2岁患儿的发热例数少,热峰低,热程短,但肺部体征多,喘息发生率高,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胸片以小片絮状影多见,肺部并发症少,治疗中较少需要使用激素抗炎(P均<0.05)。两组患儿大部分住院治疗1周左右复查胸片示肺炎完全吸收;出现皮疹、肝功能损害及心肌损害等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岁婴幼儿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有症状轻、体征重、肺部并发症极少、体内炎症反应轻以及影像学表现轻的特点。
    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梅玉霞,蒋瑾瑾,蔡斌,庄承,陈若华
    2014, 32(12):  1138.  doi:10.3969 j.issn.1000-3606.2014.12.010
    摘要 ( 478 )   PDF (1259KB) ( 6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危险因素及其在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42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30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及112例普通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资料的差异,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与普通型支原体肺炎相比,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的热程更长,肺外并发症、单侧肺部受累、肺部大片实变影的比例更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和C反应蛋白水平也更高(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像学表现为肺部大片实变影(OR=6.57,95%CI:2.10~20.56)、有肺外并发症(OR=11.66,95%CI:2.42~56.08)、CRP升高(OR=14.87,95%CI:2.67~82.79)为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危险因素(P均<0.01)。结论 肺部影像学表现为大片实变影、C反应蛋白升高明显对早期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小学生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因素分析
    徐仁应,冯海霞,万燕萍,周一泉,陆丽萍,张晓敏,陈之琦,蒋莹,谈韬,吴颖洁
    2014, 32(12):  1141.  doi:10.3969 j.issn.1000-3606.2014.12.011
    摘要 ( 306 )   PDF (1273KB) ( 2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小学生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上海市浦东新区5所小学2 163名(男1 120名、女1 043名)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体脂肪含量,问卷调查法采集出生体质量、是否母乳喂养及父母身高、体质量。以肝脏超声诊断NAFLD,分析NAFLD的相关因素。结果 NAFLD发生率为8.9%,男生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5%对5.0%,P<0.01)。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为男性(OR=1.97,95%CI:1.21~3.21)、体脂含量高(OR=1.12,95%CI:1.07~1.17)是N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体质指数正常(OR=0.09,95%CI:0.04~0.19)是NAFLD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小学男生NAFLD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生;对于超重、体脂肪含量高的学生,应警惕NAFLD的发生。
    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中miR-196b 表达及预后意义
    徐丽华,岑建农,何海龙,沈宏杰,杨乃超,颜青,胡绍燕
    2014, 32(12):  1145.  doi:10.3969 j.issn.1000-3606.2014.12.012
    摘要 ( 409 )   PDF (1370KB) ( 3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通过检测miR-196b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中的表达,评估miR-196b在儿童AM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从标本库中抽取52例初诊AML患儿骨髓,利用qRT-PCR方法检测miR-196b表达水平(结果以2-ΔΔCt表示),并与同期30例非白血病患儿标本对照。结果 单核系组(M4、M5)的miR-196b表达水平高于非单核系组(M1、M2、M3、M6、M7)和对照组,而非单核系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iR-196b表达水平在t(15;17)组最低,11q23(MLL)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NCCN2013预后分组标准,预后良好组miR-196b表达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疗程缓解组miR-196b表达明显低于首疗程未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100×109/L组miR-196b表达水平高于WBC<100×109/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iR-196b表达水平与初诊时血小板计数呈显著正相关(r=0.302,P=0.030)。结论 miR-196b表达水平在初诊AML预后不良组明显增高,高水平的miR-196b与低缓解率和较差的预后相关。miR-196b有望成为AML患儿治疗新靶点。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在川崎病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前后基因表达变化
    周翠臻,谢利剑,黄敏,王韧健,沈捷,肖婷婷
    2014, 32(12):  1150.  doi:10.3969 j.issn.1000-3606.2014.12.013
    摘要 ( 356 )   PDF (1292KB) ( 3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36例KD患儿及13例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应用Agilent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4例KD患儿(男3例、女1例)在IVIG治疗前后,以及1例3个月男性肺炎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基因mRNA表达谱;其余32例KD和12例对照组患儿应用RT-PCR方法对表达差异基因进行验证分析。结果 根据差异基因筛选标准(倍数≥2.0),发现KD患儿S100A12、S100A9、IL-1β、MMP9等基因IVIG治疗后表达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调。经RT-PCR检测发现,IVIG治疗前组、IVIG治疗后组与对照组三组间IL-1β、S100A12、MMP9 mRNA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IVIG治疗前比较,KD患儿IL-1β和MMP9 mRNA表达在治疗后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KD患儿IL-1β mRNA表达水平在IVIG治疗前高于对照组,MMP9mRNA表达水平在IVIG治疗前、后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4例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AL)患儿及28例无合并CAL患儿在IVIG治疗前、后的MMP9 和IL-1β 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IL-1β、S100A9、S100A12、MMP9等细胞因子在IVIG治疗KD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MMP9基因的表达水平可能与KD合并CAL有关。
    学龄期儿童单纯主动脉瓣狭窄T 波电交替特点探讨
    张海燕,李筠
    2014, 32(12):  1155.  doi:10.3969 j.issn.1000-3606.2014.12.014
    摘要 ( 299 )   PDF (1150KB) ( 3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单纯主动脉瓣狭窄(AS)学龄期儿童的时域法T波电交替(TWA)特点。方法 入选15例单纯AS学龄期儿童以及6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儿童,以平板运动仪进行TWA检测,采用时域法微伏级TWA(MTWA)分析,比较单纯AS组与对照组持续MTWA发生率,以及不同TWA表现单纯AS儿童运动试验心肌缺血的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S学龄期儿童的持续MTWA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持续MTWA的AS学龄期儿童运动过程中心肌缺血的发生率高于无持续MTWA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学龄期儿童存在持续TWA的电生理基础,同时持续TWA与运动负荷心肌缺血密切相关,持续TWA可作为临床评价AS学龄期儿童心功能的重要心电生理指标。
    简化COMFORT 量表评估机械通气患儿镇静水平的信度和效度
    冯裕广,孙立平,王助衡,李玉伟,郭清华,周冠华
    2014, 32(12):  1158.  doi:10.3969 j.issn.1000-3606.2014.12.015
    摘要 ( 263 )   PDF (1331KB) ( 4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采用简化COMFORT量表评估机械通气患儿镇静水平时,不同评价者之间以及与脑电双频指数(BIS)的一致性,从而确定其信度、效度和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以重症监护病房3~16岁接受机械通气和镇静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以简化COMFORT量表(不包括心率和血压)进行镇静分层评估,同时记录BIS监测数值。由4名专业医师独立完成评估,计算评估者相互之间Kappa值,分析简化COMFORT量表与BIS结果之间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20例患儿,进行了70次评估。4名评分者相互之间的Kappa值为0.62~0.77(P<0.001);简化COMFORT量表与BIS结果之间成正相关(r=0.53~0.61,P均<0.01)。结论 简化COMFORT量表在不同的评价者以及与BIS之间均显示出较高的一致性,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机械通气患儿镇静水平评估。
    临床经验点滴
    706 例呼吸道感染儿童腺病毒IgM 检测结果分析
    袁明生,吴起武
    2014, 32(12):  1161.  doi:10.3969 j.issn.1000-3606.2014.12.016
    摘要 ( 246 )   PDF (979KB) ( 3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验研究
    胰岛素受体底物在生长追赶宫内发育迟缓新生大鼠脂肪细胞中的表达
    王成斌,郑锐丹,高金枝,廖立红,叶娟,应艳琴,宁琴,罗小平
    2014, 32(12):  1162.  doi:10.3969 j.issn.1000-3606.2014.12.017
    摘要 ( 276 )   PDF (1747KB) ( 3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研究胰岛素受体底物(IRS)-1和IRS-2在生长追赶宫内发育迟缓新生大鼠脂肪细胞中的时序性表达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联。方法 通过母鼠孕期全程饲料限制建立宫内发育迟缓模型,相对增加哺乳期子鼠营养摄入实现生长追赶。于4周龄时心脏采血测定空腹血糖、胰岛素和三酰甘油,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测定1、3、5、7周龄SD大鼠的成熟脂肪细胞及前脂肪细胞分化的成熟脂肪细胞的IRS-1和IRS-2 mRNA以及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生长追赶的宫内发育迟缓新生大鼠原代培养的成熟脂肪细胞IRS-1和IRS-2 mRNA表达分别于生后第5周和第7周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脂肪细胞分化的成熟脂肪细胞IRS-1和IRS-2 mRNA表达均于生后第5周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成熟脂肪细胞IRS-1和IRS-2蛋白水平均于生后第1周开始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长追赶的宫内发育迟缓新生大鼠脂肪细胞IRS-1和IRS-2的基因表达发生相对下调,可能与其生后远期的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熊去氧胆酸治疗新生大鼠视网膜损害初探
    张国庆,李菁,步军,孙建华,黄萍
    2014, 32(12):  1168.  doi:10.3969 j.issn.1000-3606.2014.12.018
    摘要 ( 368 )   PDF (1526KB) ( 4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索熊去氧胆酸对新生大鼠高氧视网膜损害的治疗作用。方法 新生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视网膜病组、低剂量(10 mg/kg)和高剂量(40 mg/kg)熊去氧胆酸治疗组。建立新生大鼠视网膜病变模型后给予不同处理。第17天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血管,计数新生血管数量。结果 新生视网膜病变模型大鼠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增生、扭曲、分布不均匀;四组间新生血管数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视网膜病组、低剂量和高剂量熊去氧胆酸治疗组的新生血管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低剂量和高剂量熊去氧胆酸治疗组的新生血管数量少于视网膜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剂量熊去氧胆酸治疗组少于低剂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熊去氧胆酸具有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作用,对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可能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内质网应激与高氧诱导早产大鼠肺损伤的作用
    王琴,董文斌,车忠丽,何娜,余莉,李清平,翟雪松,雷小平
    2014, 32(12):  1171.  doi:10.3969 j.issn.1000-3606.2014.12.019
    摘要 ( 283 )   PDF (3998KB) ( 3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内质网应激在早产鼠高氧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48只新生早产Wistar大鼠在生后12 h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氧组,高氧组吸入95%的高浓度氧建立高氧肺损伤模型,对照组置于同一条件常压空气中。在处理后1、3、7 d分批断颈放血处死大鼠后取肺组织。每个时间点取动物8只,左肺制作石蜡切片,采用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指标,内质网蛋白57(ERp57)、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在肺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肺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高氧组肺组织呈典型的急性肺损伤改变。除了暴露3 d,其余时间点,高氧组ERp57和CHOP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高氧暴露时间延长,高氧组ERp57表达呈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HOP表达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随时间延长呈渐升趋势,在暴露1 d、3 d、7 d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各时间点,高氧组凋亡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ERp57、CHOP表达与高氧组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结论 内质网应激启动的凋亡途径参与高氧肺损伤,并发挥重要作用。
    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癫痫幼鼠脑保护作用的研究
    臧欢欢,陈琅,刘蕊,陈巧彬,方琼,林琳
    2014, 32(12):  1176.  doi:10.3969 j.issn.1000-3606.2014.12.020
    摘要 ( 346 )   PDF (4901KB) ( 4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癫痫(EP)幼鼠海马金属硫蛋白Ⅰ/Ⅱ(MTⅠ/Ⅱ)和细胞色素C(Cyt C)表达的影响。方法 50只日龄19 d 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EP组,mNGF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对照组每日予生理盐水注射;EP组腹腔注射戊四氮40 mg/(kg·d),连续21 d;mNGF低、中、高剂量组给予等剂量戊四氮21 d后,分别予mNGF 500 AU/(kg·d)、1 000 AU/(kg·d)、2 000 AU/(kg·d)肌肉注射,连续7 d。观察幼鼠体质量及行为学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MT Ⅰ/Ⅱ和Cyt C阳性细胞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T Ⅰ和Cyt C mRNA表达。结果 对照组、EP组以及mNGF低、中、高剂量组幼鼠海马的MT Ⅰ和Cyt C mRNA表达以及MTⅠ/Ⅱ和Cyt C阳性细胞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98~105.76,P均=0.000)。两两比较发现,EP组的MT Ⅰ和Cyt C mRNA表达明显升高,MTⅠ/Ⅱ和Cyt C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均分别高于对照组和mNGF低、中、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剂量组的MT Ⅰ和Cyt C mRNA表达高于中、高剂量组,而MTⅠ/Ⅱ和Cyt C阳性细胞数高于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剂量与高剂量组间MT Ⅰ和Cyt C mRNA表达以及MTⅠ/Ⅱ和Cyt C阳性细胞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MT Ⅰ/Ⅱ作为一种应激性蛋白,与Cyt C共同参与了癫痫的过程。mNGF对癫痫后的海马有保护作用,且有剂量依赖。
    标准·方案·指南
    免疫异常儿童疫苗接种( 上海) 专家共识
    上海市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免疫学组 上海市免疫学会儿科临床免疫专业委员会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免疫规划专业委员会
    2014, 32(12):  1181.  doi:10.3969 j.issn.1000-3606.2014.12.021
    摘要 ( 335 )   PDF (1327KB) ( 10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文献综述
    多系统累及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治疗进展
    张珍
    2014, 32(12):  1191.  doi:10.3969 j.issn.1000-3606.2014.12.022
    摘要 ( 278 )   PDF (1264KB) ( 4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一种罕见的树突细胞和网状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目前分为单系统LCH(SS-LCH)和多系统LCH(MS –LCH)。MS-LCH的预后较差,及时有效地干预是患者存活的关键。目前有化学治疗、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案。文章就MS-LCH相关治疗方案的进展进行综述。
    黏附分子与川崎病发病机制关系的研究进展
    朝鲁门,陈柏谕
    2014, 32(12):  1194.  doi:10.3969 j.issn.1000-3606.2014.12.023
    摘要 ( 328 )   PDF (1147KB) ( 4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黏附分子(AM)是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作用的一类分子总称,通过配体-受体相结合的形式参与细胞间识别、信号转导、细胞增殖与分化、细胞伸展与运动,是免疫应答、炎症发生、凝血、肿瘤转移、创伤愈合等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的分子基础。川崎病(KD)是一种急性全身中、小血管炎性综合征,主要累及冠状动脉,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AM与KD发病机制的关系对了解KD发病机制、预防及治疗KD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有积极作用。
    继续医学教育
    儿童预防接种中的问题
    沈朝斌,蒋瑾瑾,陈同辛
    2014, 32(12):  1198.  doi:10.3969 j.issn.1000-3606.2014.12.024
    摘要 ( 267 )   PDF (1109KB) ( 8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