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临床儿科杂志
(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上海交通大学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
   医院
编辑出版:《临床儿科杂志》编辑部
主编:孙锟
国内代号:4-426
国外代号:M5788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控江路1665号
邮编:200092
电话:(021)25076489
E-mail: jcperke@126.com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4-05-15
      
    专家笔谈
    儿童和青少年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诊治探讨
    高怡瑾
    2014, 32(5):  401-404. 
    摘要 ( 287 )   PDF (615KB) ( 3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占儿童和青少年非霍奇金淋巴瘤的55%~60%。以伯基特淋巴瘤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为常见。短疗程的多药联合强化疗可使儿童和青少年B-NHL的总体生存率达80%以上。影响B-NHL预后的相关因素包括,骨髓或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与否、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以及化疗后患儿的动态反应。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寻找新的危险因子,寻找新的治疗方法以减少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是未来临床研究的重点。文章就目前儿童和青少年B-NHL临床诊治要点进行回顾分析。

    血液肿瘤疾病专栏
    不同方案诱导治疗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王静,贾月萍,刘桂兰,陆爱东,张乐萍,左英熹,王彬
    2014, 32(5):  405-409. 
    摘要 ( 443 )   PDF (726KB) ( 2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比较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与不联合蒽环类药物诱导治疗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 年1月1日至2012 年12月31日初治的46例APL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根据不同诱导化疗方案和初始白细胞高低进行分组和对比分析。结果 30例不加蒽环组患儿中有2例早期死亡,而 16例加蒽环组患儿无1例早期死亡。加蒽环组与不加蒽环组的完全缓解率、达分子学缓解时间和诱导化疗结束时微小残留病定量分析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蒽环组的高白细胞持续时间明显短于不加蒽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例低白细胞患儿中,11例加蒽环组患儿的白细胞峰值低于22例不加蒽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体加蒽环组和不加蒽环组的凝血异常时间、肝脏毒性、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儿童APL诱导化疗中联合蒽环类药物可减少高白细胞持续时间,降低白细胞峰值,有助于减少早期死亡。

    儿童1-2期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研究
    潘慈,张安安,叶启东,周敏,薛惠良,陈静,罗长缨,沈树红,王坚敏,汤燕静,汤静燕
    2014, 32(5):  410-412. 
    摘要 ( 380 )   PDF (601KB) ( 4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1-2期神经母细胞瘤(NB)的临床特征、诊疗方案及远期疗效,为进一步改进治疗方案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至2010年12月初诊并接受治疗的神经母细胞瘤1-2期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NB患儿 237例,1期24例,2期25例,1-2期患儿占所有NB患儿的 20.7%(49/237)。诊断时的中位年龄25个月(2周~9岁),男29例,女20例。31例(63.6%)患儿因体检或影像学检查意外发现肿块。原发部位以后纵隔和腹部多见,分别为21例(42.9%)、22例(44.9%)。病理类型为预后良好者40例(81.6%)。尿香草苦杏仁酸(VMA)正常者32例(91.4%)。进行检测的患儿血LDH升高均不到正常值5倍。N-MYC扩增1例。10例患儿进入低危组治疗,仅行手术治疗。39例患儿进入中危组治疗,进行了手术及化疗综合治疗。所有49例患儿治疗结束时均获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中位随访时间为60个月(22~148个月),未满5年失访者9例,中位随访时间为3个月(1~32个月)。全组2年、3年、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及生存率(OS)均为100%。结论 1-2期神经母细胞瘤预后良好,应进一步减少化疗强度和时间。

    70例儿童低中危神经母细胞瘤诊断和治疗的回顾分析
    汤燕静,潘慈,薛惠良,陈静,董璐,周敏叶,启东,沈树红,王耀平,顾龙君,汤静燕
    2014, 32(5):  413-416. 
    摘要 ( 416 )   PDF (651KB) ( 3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总结分析低中危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采用NB-99方案治疗的长期疗效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8年10月初诊并接受NB-99方案治疗的70例低中危NB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70例NB患儿中,低危组14例,中危组56例;获得完全缓解(CR)或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共67例(95.7%),部分缓解(PR)3例(4.3%)。10例复发,1例发生第二肿瘤,无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及化疗相关感染死亡病例。5年总生存率85.9%,无事件生存率81.0%。肿瘤骨髓转移、发病时年龄、分期、乳酸脱氢酶水平对预后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 完善遗传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并改进治疗前的危险分层,对进一步改进治疗方案十分重要。

    儿童肝母细胞瘤25例临床分析
    侯维纳, 邹湘, 郭佳, 王璐, 盛光耀, 孙素珂
    2014, 32(5):  417-420. 
    摘要 ( 316 )   PDF (719KB) ( 2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总结儿童肝母细胞瘤(HB)的治疗效果,探讨合理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3年3月初治的HB患儿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入选25例初治HB患儿,男14例、女11例,中位发病年龄为25个月(3~92个月)。其中原发肿瘤完整切除18例,存活17例;未完全切除7例,仅1例存活;原发肿瘤完整切除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未完整切除者,Ⅰ、Ⅱ期患儿生存率明显高于Ⅲ、Ⅳ期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手术完整切除是所有临床分期的HB患儿获得长期无瘤生存的关键,对于复发和转移的HB患儿的治疗策略有待进一步完善。

    磁共振成像对儿童颈部肿块的诊断价值
    王晓霞,钟玉敏,周莺,薛潋滟,施美华,汤静燕
    2014, 32(5):  421-424. 
    摘要 ( 336 )   PDF (696KB) ( 3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MRI检查在儿童颈部肿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3年12月因颈部肿块行磁共振(MRI)检查的14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行病理检查。结果 MRI诊断140例患儿中,良性肿块103例(73.6%),主要为脉管性畸形62例、血管瘤30例,其余为囊肿、错构瘤、感染性肿块等;恶性肿瘤29例(20.7%),主要为淋巴瘤22例、横纹肌肉瘤3例、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3例、神经母细胞瘤1例;另8例(5.7%)未定性。在103例良性肿块患儿中4例行病理检查,与MRI诊断一致;29例恶性肿瘤患儿中25例行病理或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与MRI诊断一致22例。结论 MRI有助于儿童颈部肿块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随访。

    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28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徐冬青,袁晓军,安霞,汤梦婕,王琛
    2014, 32(5):  425-429. 
    摘要 ( 316 )   PDF (772KB) ( 2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患儿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HPS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HPS患儿以持续高热(100%)、肝肿大(64.29%)为突出表现,其次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53.57%)、脾肿大(50.00%)、多浆膜腔积液(42.86%)、淋巴结肿大(32.14%)、黄疸(17.86%)、中枢神经系统症状(14.29%)、皮疹(14.29%)和消化道出血(10.71%)。实验室检查以肝功能损害、全血细胞减少、凝血功能障碍、高三酰甘油血症、自然杀伤细胞数量降低及低钠血症等为主。病因分析显示,感染相关性HPS 17例(60.71%),其中以EB病毒相关性HPS最多(11例,感染相关性HPS的64.71%)。死亡与存活病例间的血清白蛋白、尿素氮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35 g/L是HPS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41.33,P=0.026)。结论 HPS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进展迅速,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影响HP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确诊并干预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翟倩, 曹云, 翟晓文, 张蓉
    2014, 32(5):  430-433. 
    摘要 ( 312 )   PDF (705KB) ( 3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检索和复习近十年8篇文献报道的9例同样病例的资料。结果 11例新生儿期起病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患儿均为正常出生体质量的足月儿,男7例、女4例,父母近亲结婚3例,有家族史3例。生后即发生出血3例,生后1周内发病8例;10例(90.1%)伴颅内出血,6例(54.5%)伴呕血或便血,2例(18.2%)伴脐带出血,1例(9.1%)伴鼻衄。实验室检查均见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以及凝血因子Ⅶ活性降低,其中10例(90.9%)患儿因子Ⅶ活性<5%。输注血浆治疗的有7例(63.6%),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的有2例(18.2%),应用人重组活化因子Ⅶ制剂的有5例(45.5%)。4例(36.4%)患儿出院后定期输注血浆或人重组活化因子Ⅶ制剂,目前生长发育正常;4例(36.4%)死亡,3例放弃治疗。结论 对于出血较严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维生素K治疗不能纠正的患儿,应考虑到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的可能。人重组活化因子Ⅶ制剂为该病治疗的最佳选择。基因突变类型的研究对该病的筛查、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报道
    孕中期血清及超声筛查唐氏综合征临床意义
    张萍,孟永勤,汪吉梅
    2014, 32(5):  434-437. 
    摘要 ( 296 )   PDF (626KB) ( 3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孕中期血清学三联筛查和超声筛查对筛查胎儿唐氏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3年在我院分娩,单胎,孕妇在妊娠14+1~19+6周曾行血清三联筛查,在妊娠18+1~23+6行超声筛查的孕妇及其新生儿的资料。结果 共有24 368名孕妇及其新生儿,最终确诊唐氏综合征35例,发生率为0.14%。其中,经血清三联筛查高危(>1∶380)产妇有1 215例,确诊唐氏综合征14例,灵敏度为40.0%、特异度为95.06%、正确指数为94.99%;经超声筛查发现软指标阳性1 142例,确诊唐氏综合征11例,灵敏度为31.43%、特异度为95.35%、正确指数为95.26%;血清三联筛查或超声筛查任一项异常的高危孕妇2178例,确诊唐氏综合征患儿21例,灵敏度为60.00%、特异度91.14%、正确指数91.09%;血清三联筛查及超声筛查两项均异常的高危孕妇112例,确诊唐氏综合征患儿4例,灵敏度为11.43%、特异度99.56%、正确指数99.43%。结论 血清学筛查三联高危或超声软标记阳性的孕妇,均应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在一定假阳性率前提下减少漏诊,提高筛查效率。

    影响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易礼兰, 张宝林, 韩琦, 刘嘉琦, 陈兰, 刘学芹
    2014, 32(5):  438-441. 
    摘要 ( 330 )   PDF (687KB) ( 3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收集北京、哈尔滨、长沙及广州4个城市5 539例单胎活产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相关数据,运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新生儿性别和胎龄,母亲产次、年龄、妊娠前体质指数(BMI)、孕期增加体质量、文化程度和职业8个因素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有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胎儿为男性(OR=2.13)、母亲年龄≥25岁(OR=3.30)、母亲妊娠前BMI≥24.0 kg/m2(OR=3.77)、母亲孕期体质量增加≥12.5 kg(OR=1.64)为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母亲妊娠前BMI<18.5 kg/m2(OR=2.25)、早产(OR=16.43)是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早产、孕期体质量增加过多、母亲孕前BMI偏高或偏低是导致异常出生体质量发生的主要因素。

    中国标准和WHO标准检出婴儿生长迟缓、消瘦、低体质量和超重率的差异分析
    康宇,梁小华,李廷玉,刘友学
    2014, 32(5):  442-445. 
    摘要 ( 591 )   PDF (681KB) ( 3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对比分析中国2005和WHO 2006儿童生长标准在0~12月龄婴儿生长迟缓、消瘦和低体质量、超重检出率的差异。方法 利用“婴儿营养与喂养”课题收集横断面和纵向调查数据,分别采用中国2005和WHO 2006儿童生长标准计算身长的体质量Z评分(WLZ)、年龄的身长Z评分(LAZ)和年龄的体质量Z评分(WAZ),确定0~3、4~6、7~9和10~12月龄生长迟缓、消瘦、低体质量、超重的检出率,比较两种生长标准检出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978名婴儿提供3 909人次有效测量数据。其中,男婴数据占53.88%(2 106/ 3 909),女婴数据占46.12%(1 803/3 909)。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各月龄组中国标准和WHO标准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质量率在4~6、7~9月龄WHO标准检出率低于中国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超重率除10~12月龄外,其余月龄WHO标准检出率与中国标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国标准和WHO标准在评价0~12月龄婴儿体格生长情况的结果方面存在差异,WHO标准检出低体质量率低于中国标准,而检出超重率高于中国标准。

    第二代测序技术诊断新生儿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1例及其家系分析
    王艳, 梁静, 赵宝丽, 吴虹林, 刘欣, 封志纯
    2014, 32(5):  446-448. 
    摘要 ( 336 )   PDF (665KB) ( 2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新生儿的基因异常。方法 应用目标区序列捕获和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1例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的新生儿的COL7A1基因。采用Sanger测序验证患儿的突变位点,并对其父母、外祖母的样本进行突变位点的序列分析。结果 二代测序结果显示患儿COL7A1基因第86个外显子上发现1个杂合突变点c.6781C>T,引起该基因第2 261位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终止密码子(p.R2261X)。Sanger测序结果显示其母亲和外祖母携带相同突变。结论 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可以准确检测出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COL7A1基因的突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的回顾性分析
    蒲开彬,黄英,舒畅,闫莉,韩环立
    2014, 32(5):  449-452. 
    摘要 ( 588 )   PDF (693KB) ( 4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SAP)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210例住院SAP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曾应用IVIG治疗分为IVIG组(109例)和对照组(101例),比较两组的疗效、持续发热时间、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并发症比例等。结果 两组患儿在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及基础疾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均给予抗病毒、抗细菌等综合对症支持治疗;IVIG组应用IVIG 250~400 mg/(kg·d),持续3~5 d。IVIG组平均持续发热时间及住院时间,以及部分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均比对照组缩短;并发胸腔积液、肺不张、心肌炎、中毒性脑病的比例较对照组减少;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VIG组患儿在应用IVIG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IVIG辅助治疗儿童SAP有效且安全。

    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联合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回顾
    李佳凤, 王世彪, 刘光华, 阮冠宇, 曾凡湘
    2014, 32(5):  453-455. 
    摘要 ( 317 )   PDF (728KB) ( 2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重症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2年4月期间住院重症CAP患儿在相同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采用头孢美唑联合阿奇霉素(研究组)或单用头孢美唑(对照组),在总有效率,体温下降、咳嗽减轻和啰音消失时间以及住院天数方面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7.76%,高于对照组(61.2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8,P=0.003)。研究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分别为(1.82±1.17)d、(6.86±2.06)d、(6.30±2.04)d和(7.28±2.11)d,均短于对照组的(3.25±4.35)d、(9.72±3.96)d、(8.79±4.00)d和(10.14±3.9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2~5.53,P均<0.05)。结论 阿奇霉素联合头孢美唑治疗CAP疗效确切,重症CAP患儿联合应用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合理且有效。

    高敏C-反应蛋白与免疫功能检测在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意义
    楚文英,徐慧,高淑青,姜采荣
    2014, 32(5):  456-458. 
    摘要 ( 389 )   PDF (677KB) ( 3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免疫功能检测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单纯MPP患儿103例,分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组47例和非SIRS组56例,另取26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hs-CRP、体液免疫指标及细胞免疫指标。结果 SIRS组和非SIRS组的血清hs-CRP、IgG、IgM、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IgA、CD3+、CD4+、CD4+/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S组的hs-CRP、IgG显著高于非SIRS组,而IgA、CD3+、CD4+、CD4+/CD8+水平则显著低于非SIR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S组和非SIRS组的IgM与CD8+水平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P患儿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均有紊乱,且与病情有关;hs-CRP有助于判断儿童MPP病情程度。

    儿童代谢性心肌病11例诊治分析
    饶姣, 李渝芬, 王树水, 张智伟, 张程, 曾国洪
    2014, 32(5):  459-461. 
    摘要 ( 407 )   PDF (636KB) ( 2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总结代谢性心肌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通过串联质谱检查、血清酶学检测、尿黏多糖检测及基因检测等方法确诊的11例代谢性心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儿中有6例经血串联质谱检测及SLC22A5基因测序确诊为原发性肉碱缺乏症(primary carnitine deficiency,PCD),4例经外周血α-酸性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确诊为糖原累积病Ⅱ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GSDⅡ),1例经尿黏多糖定性检测确诊为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MPS)。6例PCD患儿予以补充左旋肉碱及抗心力衰竭治疗后随访2~10个月,心功能均恢复至正常;4例GSD和1例MPS患儿因缺乏有效治疗在诊断后数天~5个月内死亡。结论 遗传性代谢缺陷是儿童心肌病的重要病因,不同代谢缺陷所致心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预后不同,早期确诊及针对性治疗可逆转部分代谢性心肌病。

    实验研究
    卡介苗HSP70基因转染HL-60细胞瘤苗制备及抗瘤机制的研究
    李晓玲, 刘春雷, 孙立荣
    2014, 32(5):  462-466. 
    摘要 ( 250 )   PDF (739KB) ( 3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构建卡介苗(BCG)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真核表达载体,通过基因转染表达HL-60细胞表面,研究其抗瘤作用和机制。方法 利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HSP70基因,与真核表达载体pDisplay连接,构建重组载体pDisplay-HSP70,并利用脂质体2000将其转染HL-60细胞。HL-60细胞分为未转染的HL60-wt组、转染空载体pDisplay的HL60-pDisplay组、转染重组载体pDisplay-HSP70的HL60-HSP70组,分别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培养72 h,CFSE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测定淋巴细胞增殖指数,ELISA法检测IFN-γ水平;各组HL-60细胞与T淋巴细胞混合培养6 d后获CTL效应细胞,加入HL-60靶细胞以不同效靶比共培育12 h,LDH释放改良法检测CTL细胞杀伤活性。结果 扩增获得的HSP70基因大小与理论值一致,重组载体pDisplay-HSP70构建正确。HSP70表达在转染后的HL-60细胞表面。转染后的HL-60细胞,即HL60-HSP70组能明显促进异体T细胞扩增,该组CFSE阳性率、IFN-γ含量、CTL杀伤率均高于HL60-wt和HL60-pDisplay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组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效:靶比增大,HL60-HSP70组CTL细胞杀伤活性逐渐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Display-HSP70,并制备膜表面表达BCG HSP70的HL-60细胞瘤苗,HSP70基因转染后能明显增强HL-60细胞的免疫原性。

    苦参碱对人肾母细胞瘤SK-NEP-1细胞趋化因子受体4表达的影响
    毛玲, 薛天阳, 许伟
    2014, 32(5):  467-470. 
    摘要 ( 345 )   PDF (670KB) ( 2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苦参碱对体外培养人肾母细胞瘤SK-NEP-1细胞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肾母细胞瘤SK-NEP-1细胞分对照组,0.5 mg/ml、1.0 mg/ml、1.5 mg/ml苦参碱干预组,应用四甲基偶氮蓝比色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苦参碱对SK-NEP-1细胞抑制率、凋亡率的影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SK-NEP-1细胞的趋化因子受体4(CXCR4) mRNA表达。结果 不同浓度苦参碱干预组及对照组SK-NEP-1细胞的抑制率、凋亡率以及CXCR4 mRNA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苦参碱浓度增加,SK-NEP-1细胞的抑制率和凋亡率呈上升趋势,而CXCR4 mRNA表达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苦参碱可以抑制SK-NEP-1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该作用可能与下调CXCR4的表达有关。

    维生素D对高糖诱导足细胞胰岛素抵抗的保护作用
    邹敏书, 余健, 聂国明, 罗莉漫, 徐洪涛, 尹晓玲, 周建华
    2014, 32(5):  471-475. 
    摘要 ( 338 )   PDF (836KB) ( 3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足细胞+5mmol/L葡萄糖(A组),足细胞+5mmol/L葡萄糖+1nmol/L丙二醇(B组),足细胞+30mmol/L葡萄糖+1nmol/L丙二醇(C组),足细胞+30mmol/L葡萄糖+1nmol/L丙二醇+1nmol/L VitD(D组)。培养48 h测定足细胞凋亡百分率,MTT法测定足细胞活性,RT-PCR测定足细胞维生素D受体(VDR)及胰岛素受体底物蛋白1(IRS1)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IRS1、肌醇依赖蛋白激酶(Akt)、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的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结果 四组间足细胞凋亡及活力,VDR和IRS1基因表达水平,信号蛋白IRS1、ERK1/2磷酸化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kt磷酸化水平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B和D组相比,C组足细胞凋亡百分率升高,足细胞活力降低,VDR和IRS1 mRNA表达下调,IRS1磷酸化水平下降,ERK1/2磷酸化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A、B、D三组间p-IRS1/IRS1、p-ERK1/2/ ERK1/2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tD-VDR系统减轻高糖诱导的足细胞凋亡,活化胰岛素信号通路,拮抗胰岛素抵抗信号,改善足细胞胰岛素抵抗。

    红霉素对高氧暴露早产鼠肺组织谷胱甘肽与γ-GCS表达的影响
    蔡成, 裘刚, 龚小慧, 魏东, 胡勇, 赵焕虎
    2014, 32(5):  476-479. 
    摘要 ( 271 )   PDF (735KB) ( 2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红霉素对高氧暴露下早产新生大鼠肺组织中的谷胱甘肽(GSH)和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表达的影响,探讨红霉素对高氧肺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 孕第21天剖宫产的生后1 d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红霉素组、高氧组、红霉素高氧组。高氧组和红霉素高氧组持续暴露于常压氧舱中,对照组和红霉素组置于同一室常压空气中;红霉素组和红霉素高氧组每天尾静脉注射红霉素,高氧组和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四组分别于高氧暴露后第1、7、14天取肺组织标本,石蜡包埋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GSH和γ-GCS的蛋白水平,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γ-GCS mRNA表达。结果 高氧暴露后第1和7天,对照组、红霉素组、高氧组、红霉素高氧组四组间大鼠肺组织GSH、γ-GCS及γ-GCS mRNA表达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氧组和红霉素高氧组的GSH、γ-GCS表达以及红霉素高氧组的γ-GCS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和红霉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四组间大鼠肺组织GSH、γ-GCS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红霉素高氧组γ-GCS mRNA表达高于其余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氧化爆发能导致GSH与γ-GCS的表达异常。红霉素可能通过上调γ-GCS活性,提高GSH抗氧化,在减轻高氧肺损伤过程中发挥一定抗氧化作用。

    褪黑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后脑中galectin-3、TNF-α、IL-1β水平变化及长期行为能力的影响
    乔丽丽,沈伟勤
    2014, 32(5):  480-484. 
    摘要 ( 306 )   PDF (745KB) ( 2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褪黑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72只5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NS)组、褪黑素组、缺氧缺血+生理盐水(HINS)组、缺氧缺血(HI)褪黑素组。各组大鼠分别在HIBD后24 h、72 h、7周处死,取脑经免疫组化染色计数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1β蛋白水平。HIBD后7周以恐惧测试(fear condition test)和高空十字架测试(elevated plus maze test)评估大鼠记忆能力和抗焦虑能力。结果 HIBD后72 h、7周时,HI褪黑素组皮质区的galectin-3 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HI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BD后24 h、72 h,HI褪黑色素组的TNF-α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HIN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恐惧测试中,在声音刺激前HI褪黑素组与HINS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声音刺激后,HI褪黑素组的恐惧百分数高于HI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空十字架测试中HI褪黑素组进入开放臂的次数和停留时间百分数均少于HI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褪黑素对HIBD后大脑损伤有短期和长期的保护作用。

    罕见病 疑难病
    重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杨湖,高宗燕,李琳迪,蓝丹
    2014, 32(5):  485-488. 
    摘要 ( 458 )   PDF (690KB) ( 4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SCN)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直接测序技术依次分析1例临床诊断为SCN患儿的ELANE、HAX1、WAS、GFI1、CSF3R及CXCR4基因突变情况,并收集其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 患儿上述常见致病基因均未见突变,中性粒细胞功能正常,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后可明显提升患儿中性粒细胞水平。结论 SCN是一种与多基因突变有关的遗传异质性综合征,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和治疗,但仍无已知突变基因的患儿占相当比例。

    文献综述
    半乳糖缺乏的IgA1在相关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张钰恒,高进
    2014, 32(5):  489-493. 
    摘要 ( 498 )   PDF (595KB) ( 86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IgA肾病及紫癜性肾炎越来越受到关注,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诊断标准过于单一、病程长及预后不良等均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IgA肾病和紫癜性肾炎都是与IgA有关的免疫复合物疾病。研究发现在这两种疾病患者血清中半乳糖缺乏的IgA1都显著升高,其水平可能是诊断IgA肾病及紫癜性肾炎的无创性生物标记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可预示疾病预后、监测疾病发展。文章综述了半乳糖缺乏的IgA1的发现、结构、产生过程、可能的致病机制及其作用意义。

    IL-33与儿童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张春霞,陈柏谕
    2014, 32(5):  491-493. 
    摘要 ( 318 )   PDF (621KB) ( 2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IL-33是在2005年作为孤儿受体ST2的配体被发现的IL-1类细胞因子家族新成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心血管性疾病、炎症性疾病等疾病中具有潜在的致病作用,并且对此类疾病的诊断及其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作用。文章就对IL-33及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措施
    汪瑾,巨容
    2014, 32(5):  494-497. 
    摘要 ( 379 )   PDF (711KB) ( 4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常见的院内感染性肺炎,国内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新生儿预后。目前诊断标准尚不统一,发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早产、低出生体质量、血流性感染、机械通气时间、插管次数等。预防措施包括抬高床头角度、密闭式吸痰、医护人员卫生消毒、使用硫糖铝、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改进呼吸机使用方式、口腔及皮肤护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