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临床儿科杂志
(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上海交通大学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
   医院
编辑出版:《临床儿科杂志》编辑部
主编:孙锟
国内代号:4-426
国外代号:M5788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控江路1665号
邮编:200092
电话:(021)25076489
E-mail: jcperke@126.com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8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0-11-15
      
    专家综述
    肠道微生态与婴幼儿免疫
    李在玲,张婷,陈同辛,等
    2020, 38(11):  801.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11.001
    摘要 ( 574 )   PDF (1127KB) ( 5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神经系统疾病专栏
    迷走神经刺激术对癫痫性脑病患儿认知能力的影响
    张桐,汤继宏,李岩,等
    2020, 38(11):  810.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11.002
    摘要 ( 316 )   PDF (1205KB) ( 3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刺激术(VNS)对癫痫性脑病患儿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于2016年10月— 2018年8月完成VNS的癫痫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能力评价量表评估VNS治疗前与治疗后12个月的语言能力、运 动能力、注意力和认知能力。结果 纳入15例患儿,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7.3±1 . 76)岁;其中Lennox-Gastaut综合 征8例,Dravet综合征4例,Doose综合征3例。患儿平均病程(5.46±2.19)年(1~9年)。与治疗前比较,患儿在VNS治疗 后12个月时的语言能力、注意力、认知能力得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0 %,5例发作减少率≤50 %;VNS治疗前与治疗后12个月,两组间语言能力、运动能力、注 意力、认知能力各项评分改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 05)。结论 VNS可以改善癫痫性脑病患儿的语言能力、注意力 和认知能力,与VNS是否减少癫痫发作无相关性。
    CDKL5基因新生变异致早发性癫痫脑病1例报告
    钟忆,束晓梅
    2020, 38(11):  814.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11.003
    摘要 ( 961 )   PDF (1309KB) ( 1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CDKL5基因变异相关早发癫痫脑病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 分析1例CDKL5基因变异相 关早发癫痫脑病男性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儿出生30天起出现强直、痉挛、肌阵挛等多种形式的癫痫发作,并伴显著 的清醒期手足徐动,进展为难治性痉挛发作及严重精神发育迟滞和语言运动发育障碍,多种抗癫痫药物联合治疗效果差。 基因检查发现CDKL5基因c.416A>G错义变异,导致第139号谷氨酸变为甘氨酸(p.Glu139Gly),其父母该位点未见异常, 为新生变异。该位点变异尚未见报道,经软件预测为致病性变异。结论 报道罕见的男性CDKL5基因变异相关早发癫痫 脑病,扩大了早发性癫痫脑病致病基因CDKL 5的基因变异谱。
    ATP1A3基因相关发作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分析
    孙于林,杨光,万林,等
    2020, 38(11):  817.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11.004
    摘要 ( 1067 )   PDF (1201KB) ( 2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总结ATP1A3基因相关发作性疾病的临床特征,探讨表型与基因型的关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 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例ATP1A3基因变异相关发作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4例患儿均为男 性,中位起病年龄5个月(20日龄~9月龄);临床诊断分别为儿童交替性偏瘫(AHC),AHC并癫痫,癫痫和小脑性共济失调、 反射消失、高弓足、视神经萎缩和感觉神经性听力减退(CAPOS)。患儿首发症状和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又有重叠相似之处。 所有患儿均存在ATP1A3基因杂合变异,共发现4种错义变异;3例为新发变异,1例来源于其母亲。除外c.2423C>T,p.P808L 未见报道,其余3种(c.2839G>C,p.G947R;c.2401G>A,p.D801N;c.2452G>A,p.E818K)均为已报道的致病性变异。 结论 ATP1A3基因变异可引起AHC、CAPOS综合征、癫痫等不同临床表型,c.2423C>T,p.P808L为新发现的致病性变异。
    CACNA1H基因变异致癫痫伴肌阵挛-失张力发作1例临床及遗传学特征分析
    胡笑月,华颖,王艳萍,等
    2020, 38(11):  821.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11.005
    摘要 ( 563 )   PDF (1527KB) ( 3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CACNA 1 H基因变异所致的癫痫伴肌阵挛-失张力发作患儿的临床表现及遗传学特征。方法 对 1例药物难治性癫痫伴肌阵挛-失张力发作的男性患儿进行临床分析及实验室检查,完善基因测序。结果 男性患儿, 1 岁时出现热性惊厥,2岁4个月出现癫痫发作,表现为肌阵挛、失张力和失神发作,伴有发育落后,予多种抗癫痫药物 治疗效果欠佳,最终加用拉莫三嗪治疗后癫痫控制。基因检测提示患儿CACNA 1 H基因存在杂合错义变异c. 3633 G>A (p. R1215H),为新生变异,既往未见文献报道。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分析该变异为可能致病性变异。 结论 扩充了CACNA1 H基因变异致癫痫伴肌阵挛-失张力发作的基因型。
    儿童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脱髓鞘病57例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孙红,谭建敏,刘静临,等
    2020, 38(11):  824.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11.006
    摘要 ( 481 )   PDF (1353KB) ( 2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儿童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相关脱髓鞘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14 年1 月至2019 年10 月住院治疗的57 例MOG抗体相关脱髓鞘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中随访6 个月以上患儿的预后。结果 57例患儿中,男28 例、女29 例,中位起病年龄7 . 3(5.2~10 . 5)岁,35 例(61.4%)起病前有感染或疫苗接种等前驱事件,颅内高压45 例(78 . 9%),发热43 例(75 . 4%),脑病40 例(70.2%)。临床表型以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49.1%)最多见,5 例(8.8%)MOG抗体与抗N- 甲基-D- 天冬氨酸受体(NMDAR)抗体同时存在。患儿的血清MOG抗体滴度高于脑脊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2例患儿行头颅MRI,以脑白质(40例,76.9%)、基底节(27例, 51.9%)、丘脑(22 例,42.3%)受累多见。大部分患儿急性期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和/ 或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后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 001)。29 例患儿随访超过6 个月,其中14 例复发,复发患儿初次发作时更多出现发热症状,且IVIG和/或激素冲击治疗时间距离起病超过2周者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OG抗体滴度与急性期患儿EDSS评分无明确相关性,且不能准确评估或预测病情的稳定或复发。结论 儿童MOG 抗体相关脱髓鞘病以ADEM最为常见,也可与抗NMDAR抗体同时存在。急性期IVIG 和/ 或激素冲击治疗可有效缓解残疾症状。初次发作时发热、IVIG和/ 或激素治疗时间距起病超过2 周可能与复发有关。
    脊髓性肌萎缩伴呼吸窘迫1型1例报告
    郑安洁,郝丽红,石武娟,等
    2020, 38(11):  831.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11.007
    摘要 ( 555 )   PDF (1251KB) ( 1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报告确诊脊髓性肌萎缩伴呼吸窘迫1型(SMARD 1)的临床表现及神经电生理结果。方法 总结分析 1例SMARD1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儿系小于胎龄儿,生后31天出现吃奶差,逐渐出现呼吸衰竭。呼吸机使用中仍 间断出现自主呼吸喘促伴血氧饱和度下降。胸片示右侧膈膨升及炎性实变。基因检测发现免疫球蛋白μ结合蛋白2基因 (IGHMBP2)2个杂合的致病变异,无义变异c. 1813 C>T来自母亲,缺失变异c. 905 _ 912 + 84 del来自父亲。神经电生理示 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结论 SMARD 1是IGHMBP 2基因变异所致的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巨脑回畸形并皮层下带状灰质异位1例临床及基因变异分析
    张鑫阳,周福军,崔清洋
    2020, 38(11):  834.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11.008
    摘要 ( 513 )   PDF (1528KB) ( 3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巨脑回畸形并皮层下带状灰质异位的临床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例巨脑回畸形并 皮层下带状灰质异位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患儿,男性,1个月25天,因发现逗引反应差、睡眠多入院。 患儿头围38 cm,双下肢肌张力稍高,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评估发育商低。头颅MRI提示双侧额顶枕叶巨脑回畸形并皮层 下带状灰质异位。二代测序发现患儿DCX基因存在c. 829 C>T半合子变异,变异来自患儿母亲,该变异的致病性国外已有 文献报道,国内未见报道。结论 扩充了国内巨脑回畸形的基因变异谱。
    儿童结核性脑膜炎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朱会,田茂强,刘书邑,等
    2020, 38(11):  838.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11.009
    摘要 ( 405 )   PDF (1262KB) ( 2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儿童结核性脑膜炎(TBM)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评价脑脊液(CSF)乳酸脱氢酶(LDH)对TBM 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3 年1 月—2019 年10 月住院TBM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纳入88 例患儿,男48 例、女40 例,中位年龄7 . 5 岁(3 个月~ 14 岁)。其中27 例(30.7%)预后不良,包括12 例重度残疾及15 例死亡;61 例(69.3%)预后良好,包括45 例治愈,11 例轻度残疾,5 例中度残疾。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年龄较小,临床分期为Ⅲ期、肢体瘫痪、惊厥、脑积水比例较高,LDH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ROC曲线分析确定CSF 中LDH预测TBM预后不良的AUC为0.81(P< 0 . 001,95%CI :0.71~0.88),LDH水平为103 U/L时,灵敏度为63.0%、特异度91.8%、约登指数0 . 548。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临床分期为Ⅲ期(OR=19 . 48,95%CI :3 . 49~108 . 68), LDH≥ 103 U/ L(OR=16 . 27,95%CI :1 .16~227. 95)为TBM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越大,远期预后越好(OR=0.78,95%CI :0.62~0.97)。结论 TBM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Ⅲ期及CSF LDH≥ 103 U/L。CSF中LDH是TBM远期预后不良的有价值的预测因子。
    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AOPP、 sLOX-1在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中价值
    袁文杰,吴铭,徐艳,等
    2020, 38(11):  842.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11.010
    摘要 ( 339 )   PDF (1252KB) ( 2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联合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LOX-1)在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8 年9 月至2019 年9 月有脑损伤高风险因素的住院早产儿63 例,根据磁共振成像结果分成脑损伤组(27 例)及非脑损伤组(30 例)。于早产儿出生后6 小时内行aEEG监测;在早产儿出生后6 小时、3 天、7 天时采集血浆,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OPP、sLOX-1 ;行logistic 回归分析,创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aEEG、AOPP、 sLOX-1 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诊断早产儿脑损伤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两组间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脑损伤组aEEG异常率(88.9%) 高于非脑损伤组(26.7%),aEEG图形的连续性(Cy)、睡眠觉醒周期(Co)、宽带(B)评分及总评分(T)低于非脑损伤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损伤组生后6 小时、3 天、7 天时血浆sLOX-1 及AOPP水平高于非脑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 001)。血浆sLOX-1 及AOPP联合aEEG诊断早产儿脑损伤的灵敏度、特异度及AUC高于单项检测,分别为0.93、0.90和0.96。结论 aEEG联合AOPP、sLOX-1 可明显提高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效能,对其早期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 7 例临床分析
    姚春美,邓亚仙,王雅洁,等
    2020, 38(11):  847.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11.011
    摘要 ( 392 )   PDF (1380KB) ( 2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总结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BGC)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7例确诊BGC患儿的临床资料。结 果 7例患儿中男6例、女1例,中位年龄10岁8个月,自发病到确诊的中位时间为3个月。临床表现以偏侧肢体无力最常见, 随病程发展可出现构音障碍、认知功能减退等。所有患儿甲胎蛋白和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均无异常,部分患儿脑脊液特 异性寡克隆区带(SOB)阳性;影像学表现以单侧基底节萎缩伴大脑脚萎缩常见,也可累及双侧基底节。7例患儿均经立体定 向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结论 BGC以偏侧肢体无力常见,早期影像学表现不典型,以基底节伴大脑脚萎缩为主。
    综合报道
    儿童新发扩张型心肌病药物治疗后左心室逆重构发生率及预测因素
    潘宇,刘晓燕
    2020, 38(11):  851.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11.012
    摘要 ( 365 )   PDF (1305KB) ( 1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儿童新发扩张型心肌病药物治疗后左心室逆重构的发生率及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2 年2 月至2018 年11 月住院治疗的新发扩张型心肌病、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并随访至2020 年1 月或死亡的55 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住院及出院后均给予标准药物治疗。根据随访复查的超声心动图结果,定义随访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基线提高≥ 10%且LVEF≥ 55%,同时经体表面积标准化后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Z值(LVEDD-Z)较基线降低≥ 10% 且LVEDD-Z≤ 2 为达到左心室逆重构,调查左心室逆重构发生率。收集患儿首次入院时的临床和超声心动图等指标,采用多元logistic 回归方法分析左心室逆重构的基线预测指标。结果 55例患儿中,男16 例、女39 例,发病年龄中位数7 个月(范围23 天~ 13 岁2 个月)。超声心动图中位随访33 个月(范围1~85 个月)后,25 例患儿发生左室逆重构,其LVEF由入院时(37.1±7.4)%提高至随访时(65.7±5.4)%,LVEDD-Z由(9.5±3.0)降低至随访时的(1.3±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 001)。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肺动脉高压、中重度三尖瓣反流、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儿童新发扩张型心肌病发生左室逆重构相关。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无中重度三尖瓣反流是儿童新发扩张型心肌病发生左室逆重构的独立预测因素(OR=9.75,95%CI :1.03~87.62,P<0.05)。结论 近半数儿童新发扩张型心肌病经药物治疗后可发生左室逆重构,无中重度三尖瓣反流患儿发生左室逆重构的可能性大。
    新生儿原发性先天性淋巴水肿一家系基因分析并文献复习
    魏莹,高金枝,陈玲
    2020, 38(11):  857.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11.013
    摘要 ( 421 )   PDF (1329KB) ( 2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新生儿原发性先天性淋巴水肿的临床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例新生儿原发性先天 性淋巴水肿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男性患儿,足月顺产,产前即发现右侧胸腔积 液,生后发现合并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及双下肢水肿。基因检测发现FLT 4基因杂合变异,c. 3820 G>A(p.Asp 1274 Asn), 该变异来自患儿父亲,患儿父亲出生后亦有双下肢水肿,后渐自愈。该变异位点目前尚无文献报道。结论 基因检测有助 于确诊新生儿原发性先天性淋巴水肿等先天性淋巴管发育障碍疾病。
    白细胞介素 -7 促进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外周血 CD14+ 单核细胞活性
    刘君,冯仕品
    2020, 38(11):  861.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11.014
    摘要 ( 383 )   PDF (1506KB) ( 1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 7(IL-7)对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NS)患者CD14+ 单核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方 法 入组33例INS患儿(INS组)和15例健康儿童(对照组)。分选外周血CD14 + 单核细胞和CD4 + T细胞,采用酶联免 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 7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实时定量PCR法检测CD 14 + 单核细胞中CD 127的平均荧 光强度(MFI)和CD 127 mRNA相对表达量。使用重组人IL-7刺激INS组CD14 + 单核细胞,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细 胞因子的表达。建立INS组CD 14 + 单核细胞和CD 4 + T细胞间接接触、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泌干扰 素-γ(IFN-γ)的Th1细胞和分泌IL-17的Th17细胞比例。结果 INS组血清IL-7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Williams-Beuren综合征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1例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常国营,李群,李娟,等
    2020, 38(11):  867.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11.015
    摘要 ( 425 )   PDF (1273KB) ( 2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Williams-Beuren综合征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临床特点及分子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1例 Williams-Beuren综合征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男性患儿,1个月20天,呈精灵 样貌,全身色素沉着,皮纹褶皱处及口唇明显,心前区可及3/6级收缩期杂音,脐疝,外阴色素沉着,左侧阴囊内可及肿物 突出。血生化检查示高钾、高乳酸,皮质醇水平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高。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瓣上狭窄、肺动 脉分支狭窄、房间隔缺损II。超声示双侧腹股沟疝气,肾上腺超声及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全外显子基因检测显示患儿染 色体7q11.23区域(chr 7:73,442,119 - 74,175,022)存在0 . 73 Mb的杂合缺失,该缺失部位包含15个基因。结论 患儿 具有Williams-Beuren综合征典型临床表现,同时存在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染色体7 q 11 . 23区域 0 .73 Mb杂合缺失是其 致病原因。
    12q14微缺失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陈健,孟岩,王彬,等
    2020, 38(11):  872.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11.016
    摘要 ( 555 )   PDF (1378KB) ( 3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了解12 q 14 微缺失综合征临床表型、基因型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1 例与Silver-Russell 综合征表型重叠且合并性早熟的12q14微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女性患儿,9岁3月龄,身高113 cm (- 3 . 6 SD),表现为特殊面容、智力落后、学习困难,有动脉导管未闭、先天性右肾发育不全、脊柱侧弯,双侧乳房Tanner 分期III 期、乳晕色素加深。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示患儿12q14.2q15区带缺失1 个拷贝,长度约为5 .8 Mbp。在PubMed、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中检索到12 q 14 微缺失综合征26 例,加该例共27 例患儿,临床表型主要为身材矮小、颅面畸形、小于胎龄儿、智力低下/ 发育迟滞、喂养困难、语言发育延迟、学习困难。23 例伴身材矮小患儿存在HMGA 2 基因缺失,21 例伴智力低下/ 发育迟滞患儿有GRIP1 基因缺失,6 例确诊脆性骨硬化症者伴有LEMD 3 基因缺失。结论 12q 14 微缺失综合征最常见的临床表型是身材矮小,存在LEMD 3 基因缺失者易发生脆性骨硬化症。对于身材重度矮小合并性早熟或伴发多器官异常者应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检查。
    继续医学教育
    TLR4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研究进展
    王燕燕,吴瑾
    2020, 38(11):  877.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11.017
    摘要 ( 381 )   PDF (1179KB) ( 3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中一种危及生命的肠道疾病,是早产儿因胃肠道疾病死亡的主要 原因。NEC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包括早产、人工喂养、肠道菌群改变、感染及遗传因素等,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 明了,早产儿肠上皮细胞中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升高被认为是NEC发病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关于TLR4在 NEC发病机制中所起作用的研究不断增多,文章旨在综述相关研究,以期为NEC的预防及潜在治疗方法提供思路。
    消息
    早产儿合理喂养原则专家研讨会纪要
    2020, 38(11):  880.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11.018
    摘要 ( 237 )   PDF (1027KB) ( 1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升早产儿生存质量、全面改善早产儿预后,2020年7月,在上海举行了早产儿合理喂养原则的专家研讨会,会议由蔡威教授主持。经过热烈讨论,会议建议临床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早产儿喂养需要个性化,尤其需要关注晚期早产儿的营养需求及追赶目标,以实现体格生长与神经精神发育的全面合理追赶;②对早产儿进行系统性的营养管理,实现多学科合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