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临床儿科杂志
(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管:上海交通大学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
   医院
编辑出版:《临床儿科杂志》编辑部
主编:孙锟
国内代号:4-426
国外代号:M5788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控江路1665号
邮编:200092
电话:(021)25076489
E-mail: jcperke@126.com
访问统计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8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0-08-15
      
    目次页
    2020年第8期目次
    2020, 38(8):  560. 
    摘要 ( 185 )   PDF (544KB) ( 1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遗传代谢性疾病专栏
    严重表型心- 面- 皮肤综合征2 例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分析
    胡宇慧,刘麟,李博宁,等
    2020, 38(8):  561.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08.001
    摘要 ( 737 )   PDF (544KB) ( 3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心-面-皮肤综合征严重表型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方法 回顾分析2例具有心-面-皮肤 综合征严重表型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的基因分析结果。结果 2例男性患儿,生后即出现喂养困难 及精神运动发育迟缓,除有颅面部和心脏畸形外,还伴喉气管畸形,均在6月龄内死亡。基因检测发现2例患儿的BRAF基 因存在新生变异c.1783T>C(p.F595L)、c.770A>G(p.Q257R)。 结论 发现2例国内未见报道的BRAF基因变异致心-面皮肤综合征严重表型患儿。
    一家系Joubert 综合征17 型2 例基因- 表型分析
    黄琴蓉,罗敏娜,陈玉霞,等
    2020, 38(8):  566.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08.002
    摘要 ( 1016 )   PDF (1608KB) ( 4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Joubert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基因-表型关系。方法 分析一家系Joubert综合征2例患儿的临床 和影像资料,以及患儿及父母的靶向基因组测序结果;复习Joubert综合征相关文献。结果 姐姐18岁,弟弟13岁,均 有肌张力低下、发育迟缓,无眼、肾、肝脏受累,韦氏智商分别为64、71。头颅磁共振(MRI)提示“臼齿征”。 基因检测显 示CPLANE1基因存在复合杂合变异c.-47-3C>A、c.8263dupA,分别来自父母,明确诊断为Joubert综合征17型,单纯型 Joubert综合征。结论 发现国内未见报道的Joubers综合征患者CPLANE1基因突变位点。
    SYNGAP1 基因变异致癫痫伴认知发育障碍3 例临床分析
    田杨,彭炳蔚,栗金亮,等
    2020, 38(8):  571.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08.003
    摘要 ( 1370 )   PDF (1344KB) ( 2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SYNGAP1基因变异致儿童癫痫伴认知发育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7—2019年确诊 的3例SYNGAP1变异相关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对患儿及父母的全外显子二代测序及Sanger验证结果。 结果 3例患儿中, 男2例、女1例,均为儿童期起病。癫痫发作分别表现为眼睑肌阵挛伴失神,肌阵挛、失张力,局灶性发作。 3例患儿均有认知 异常,其中1例有刻板、攻击行为,缺少眼神交流和社会性交往。患儿父母及家系成员无惊厥及发育障碍。 3例患儿均检测到 SYNGAP1基因存在新发杂合变异,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分别为6号外显子c.623delC(p. P208Qfs*15)、1号外显子c.67+1G >A(splicing)、13号外显子c.2158G>A(p.Asp720Asn),其中13号外显子错义变异患儿为局灶性发作。结论 SYNGAP1基 因变异可导致癫痫伴认知发育障碍,癫痫发作具有临床多样性。
    新生儿单侧Möbius 综合征1 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张凤娟,徐海燕
    2020, 38(8):  575.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08.004
    摘要 ( 443 )   PDF (1566KB) ( 2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新生儿M?bius综合征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例新生儿单侧M?bius综合征患儿 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女性患儿,生后即发现左侧面神经及外展神经麻痹表现。振幅整合脑电图及听觉脑 干诱发电位均异常。全外显子检测未发现可以解释患儿表型的致病或疑似致病变异,检测出AGRN基因变异。患儿于出生 第8天自动出院后当日死亡。结论 新生儿M?bius综合征诊断目前仍基于临床表现,可存在其他发育异常或综合征,尽早 开始综合康复治疗,多数仍可改善预后。
    POLG 基因变异致线粒体病一家系分析
    彭炳蔚,曾意茹,侯池,等
    2020, 38(8):  578.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08.005
    摘要 ( 1117 )   PDF (1381KB) ( 3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POLG基因变异致线粒体病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方法 回顾分析于2019年5月就诊,并经 采集外周血DNA进行医学外显子、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靶向二代测序和一代验证, 1个确诊为POLG基因变异致线粒体 病家系的临床资料。结果 先证者,男,10岁,与其同卵双胎哥哥均有相同的体征,深感觉受损、腱反射消失、肌肉可疑萎 缩。先证者3个兄姐先后于1岁多夭折。提取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先证者及同卵双胎哥哥POLG基因均存在G.2558>A (p.R853Q)、c.2890>T(p.R964C)复合杂合变异,分别来源于患儿父母亲。结论 POLG基因复合杂合变异线粒体病家系 成员有不同的表型;POLG相关疾病,即使同种基因变异,其临床异质性也较大。
    多发性线粒体功能障碍综合征6 型1 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武宇辉,张涛,杨燕澜,等
    2020, 38(8):  582.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08.006
    摘要 ( 660 )   PDF (1439KB) ( 2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PMPCB基因变异导致多发性线粒体功能障碍综合征6型(MMDS6)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变异特点。 方法 回顾分析1例MMDS6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儿,男, 5月龄。表现为体质量不增、喂养 困难、运动发育倒退、四肢肌张力低,伴高乳酸血症、心力衰竭。心脏彩超示肺动脉高压。全外显子和线粒体基因测序显示 PMPCB基因c.524G>A纯合核苷酸变异,父母均为杂合子,该纯合变异尚未见文献报道。结论 PMPCB基因c.524G>A 纯合核苷酸变异是MMDS6的致病变异。二代基因测序有助于基因型诊断。
    AKT3 基因相关巨脑畸形1 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万瑞平,刘志刚,叶星光,等
    2020, 38(8):  587.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08.007
    摘要 ( 476 )   PDF (1441KB) ( 3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AKT3基因相关巨脑畸形(MEG)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例AKT3基因相关MEG患儿的 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女性患儿, 4月龄,出生时无异常,出生胎龄39+4周,体质量3 120 g,头围37 cm。出生 后头围随月龄进行性增大,前额、后枕部突出,发育迟缓,四肢肌张力偏低,脊柱、四肢未见畸形。Gesell发育量表评估总发 育商69。血生化、串联质谱、尿有机酸检查未见异常。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双侧大脑半球脑白质量偏少,皮层信号相对未见 异常,双侧侧脑室稍扩大。脑部血管成像未见明显异常。脑电图示正常婴儿脑电图。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全外显子 测序检测发现患儿AKT3基因存在c.1393C>T(p.Arg465Trp)杂合变异。根据美国ACMG变异分类指南,考虑该变异为“2类可能致病”,提示患儿存在AKT3基因相关MEG。查阅文献,上述变异已在国外多个MEG患者中被报道过,国内尚未见报道。 结论 MEG主要特征为头围增大,伴不同程度发育迟缓,可伴癫痫发作、孤独症等,部分存在多小脑回畸形、局灶性皮层 发育不良,其临床表型谱复杂,基因测序有助于明确诊断。
    CLDN16 基因突变致家族性低镁血症高钙尿症与肾钙质沉着症1 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林娇,冯春月,毛建华
    2020, 38(8):  591.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08.008
    摘要 ( 536 )   PDF (1898KB) ( 2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家族性低镁血症高钙尿症和肾钙质沉着症(FHHNC)的临床特征和致病基因特点。方法 分析1 例2月龄FHHNC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儿血镁低,尿钙高;肾脏超声提示肾髓质回声增强;多次尿培养大肠埃 希菌。基因测序显示患儿CLDN16基因2处杂合变异c.324+1G>C,c.317C>T(p.Ser 106 Phe)。 予抗感染及25%硫酸镁、 门冬氨酸钾镁、10%枸橼酸钠口服治疗,病情好转。结论 FHHNC罕见且预后差,目前除肾移植外无特殊治疗方法,基因 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
    GNPTAB 基因突变致黏脂贮积症II 和 III α/β 3 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张倩文,王依柔,李群,等
    2020, 38(8):  595.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08.009
    摘要 ( 926 )   PDF (2546KB) ( 3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临床罕见的黏脂贮积症(ML)II和 III α/β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3例 GNPTAB基因变异致ML II和 III α/β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儿为同一家系汉族男性,分别为8 岁3个月和23个月,有不同程度的关节挛缩和矮小;另1例患儿为女性,19个月,生长发育迟缓,面容特殊,眼眶浅、鼻梁 塌陷、嘴巴突出、耳位低等,反复呼吸道感染。基因检测显示2例男性患儿均有GNPTAB基因的复合杂合变异c.1284+1G>T; c.1370C>T(p.Pro436Leu);女性患儿有GNPTAB基因的纯合变异c.1090C>T(p.Arg364*)。3例患儿的父母均携带 GNPTAB基因的杂合变异。结论 GNPTAB基因变异可致ML II和 III α/β,临床应注意两者的区分。
    AGPAT2 基因变异致先天性全身脂肪营养不良症1 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孟源源,吴蔚,黄轲,等
    2020, 38(8):  599.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08.010
    摘要 ( 541 )   PDF (1355KB) ( 3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AGPAT2基因变异致先天性全身脂肪不良症(CGL)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例AGPAT2 基因变异致CGL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测序结果,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女性患儿,12岁, 多饮多尿伴体质量下降1个月。患儿三角面容,皮下脂肪极少,肌肉发达,腋下黑棘皮症。实验室检查提示糖尿病、高脂血 症以及脂肪肝。基因检测提示患儿AGPAT2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379G>C源自父亲,c.317-10T>A源自母亲。根据美国医 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分析,c.379G>C变异为疑似致病变异,c.317-10T>A变异临床意义未明。患儿经皮下胰岛 素注射及口服二甲双胍治疗后血糖控制可。结论 该例为国内报道的第2例AGPAT2基因变异致CGL,且为新发现的基因 变异。
    综合报道
    牛奶相关症状评分在婴儿牛奶蛋白过敏早期识别中的评价:多中心调查分析
    李伟艳,周少明,王少华,等
    2020, 38(8):  603.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08.011
    摘要 ( 566 )   PDF (1303KB) ( 2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价牛奶相关症状评分(CoMiSS)在早期识别婴儿牛奶蛋白过敏(CMPA)中的作用。方法 2016年6 月至2017年5月对6家儿科门诊疑似CMPA的210例婴儿进行CoMiSS评分,通过开放性食物激发试验(OFC)明确或排除 CMPA诊断。同期选取96例健康体检婴儿为对照组。通过ROC曲线评估CoMiSS识别CMP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评价其在 早期识别婴儿CMPA中的作用。结果 210例疑似CMPA婴儿中,男114例、女96例,中位年龄4.5个月(1~12个月);其中 82例确诊CMPA,中位CoMiSS为7.0分(6.0~8.3分);128例非CMPA婴儿的中位CoMiSS为4.0分(3.0~5.0分)。96例对 照组中,男42例、女54例,中位年龄4.1个月(1~12个月);中位CoMiSS为 3.0分(2.0~4.0分)。 三组间CoMiSS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H=152.58, P<0.01)。CoMiSS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最佳诊断界值为5.5,灵敏度为87.8%,特异 度为78.1%。结论 CoMiSS评分临床可操作性强,适合儿科推广。建议以CoMiSS≥6分作为早期识别CMPA标准。
    儿童大叶性肺炎肺泡灌洗液病原学及临床研究
    张丽,章伟,袁博,等
    2020, 38(8):  607.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08.012
    摘要 ( 479 )   PDF (1231KB) ( 2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分析儿童大叶性肺炎主要致病原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住院治疗 并采集肺泡灌洗液(BALF)的149例大叶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以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的BALF中的 病原特点,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的血清MP特异性抗体(MP-IgM)水平。比较不同年龄段、MP肺炎与非MP 肺炎、混合感染与单一感染患儿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的差异。结果 149例患儿中,病原体阳性129例,男71例、 女58例,1~3岁18例、~6岁40例、~14岁71例。肺炎支原体(MP)阳性107例,肺炎链球菌(SP)18例,腺病毒(ADV)12 例,流感嗜血杆菌(HI) 6例,肺炎克雷伯杆菌(KP) 3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3例,肺炎衣原体(CP) 2例;混合感染23 例,以合并MP、SP居多。1~3岁患儿细菌及病毒感染10例,占同年龄组阳性病例的55.6%;> 3岁患儿MP感染99例, 占MP阳性病例的92.5%。在107例MP阳性患儿中,BALF以FQ-PCR法检测MP阳性率高于血清MP-IgM,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 与非MP肺炎组相比,MP肺炎组患儿胸腔积液、肝功能异常、神经系统受累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 混合感染组CPIS≥6的患儿比例高于单一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儿童大叶性肺 炎MP检出率最高,其次为SP、ADV,不同年龄段感染的病原体不同,MP是多数混合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混合感染更易 出现重症或难治病例。
    儿童脱屑性间质性肺炎1 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郦琳琳,梁慧,姚劲,等
    2020, 38(8):  612.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08.013
    摘要 ( 355 )   PDF (1447KB) ( 2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儿童脱屑性间质性肺炎(DIP)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1例按临床-放射病理(C-R-P)模式确诊的DIP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以“desquamative interstitial pneumonia”与“child” 、“ 脱屑性间质性肺炎” 与“儿童”为检索词,在PubMed、万方数据库检索截止至2019年7月的相关文献。结果 4岁男童,咳嗽1个月,伴气促,肺 部中、细湿啰音,杵状指;肺CT示毛玻璃样影和网格影。患儿抗感染治疗临床无好转,行胸腔镜下右肺组织活检术,肺组 织病理符合DIP。随之患儿采用激素治疗,随访44个月,症状消失、病灶基本吸收。文献检索到国内病例11例、国外病例 42例,除外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最终筛选获得30例,加上本例患儿共31例,其中男14例、女13例, 4例资料中未提及,年 龄从新生儿~13岁。病因主要为先天性表面活性物质代谢缺陷,其他包括特发性、吸入二手烟、药物以及全身性疾病。临 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和干咳,肺部影像学以毛玻璃影为主,肺功能主要为限制性通气障碍。治疗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和 免疫抑制剂。结论 儿童DIP较为少见,病因和发病机制与成人有显著差别,应尽早肺活检病理检查以确诊,激素和/或免 疫抑制剂为一线治疗药物。
    直立倾斜试验诱发迷走神经性房颤1 例报告
    忻逸丽,顾北音,郭颖,等
    2020, 38(8):  616.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08.014
    摘要 ( 495 )   PDF (1820KB) ( 1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直立倾斜试验中诱发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1例在直立倾斜试验中诱发出迷 走神经性房颤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的临床资料,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儿,女, 7岁, 1年内晕厥2次。患儿无阳性 体征。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均无异常,脑电图、头颅CT、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均无异常。患儿在直立倾斜 试验中出现5.3s窦性静止,继而发生房室连接处逸搏心律、房性早搏、心房颤动。患儿经健康教育和自主神经功能锻炼治疗, 半年后随访,未出现晕厥,未发生心房颤动。结论 直立倾斜试验中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可诱发迷走神经性房颤。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继发痉挛发作3 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万林,杨光,李志超,等
    2020, 38(8):  618.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08.015
    摘要 ( 577 )   PDF (1902KB) ( 2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儿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后并发痉挛发作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3例单纯疱疹病 毒性脑炎后并发痉挛发作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女性、 2例男性患儿,14~27月龄,均有婴儿期单 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病史,出现痉挛发作时年龄均<1岁。头颅磁共振均可见明显异常,例1双颞顶叶多发异常信号,左颞顶 叶脑实质血肿;例2双侧顶叶及脑室旁多发异常信号;例3双侧颞叶、颞叶皮质区、嗅三角区、岛叶、左枕颞内侧回、双侧 枕叶、顶叶、右侧丘脑、右侧侧脑室体旁多发异常信号。例1和例2给予促皮质素(ACTH)治疗,例3行迷走神经刺激术并 结合抗癫痫药物治疗。例2短期缓解后复发,另2例均未缓解,治疗效果欠佳。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癫痫、痉挛发作” 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及PubMed中进行搜索,共获得英文文献3篇,20例患儿,在长期随访中均发展为药 物难治性癫痫,预后不佳。结论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后并发痉挛发作,药物治疗效果较差,预后不佳。
    儿童神经副肿瘤综合征临床特点
    方琼,陈琅,陈巧彬,等
    2020, 38(8):  622.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08.016
    摘要 ( 433 )   PDF (1669KB) ( 2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探讨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NS)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3例PNS患儿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 查、生化指标、脑电图、头颅MRI及腹部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 3例患儿中男性2例、女性1例,发病年龄2~6岁。均出现 神经系统症状,乳酸脱氢酶高,脑电图慢波增多,腹部影像学提示腹腔肿瘤; 1例脑脊液白细胞增高、寡克隆蛋白阳性; 2 例头颅MRI出现相应改变。结论 PNS起病隐匿,行脑脊液、乳酸脱氢酶、头颅MRI、腹部影像学等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治。
    糖尿病孕妇转诊胎儿超声心动图的最小成本分析
    孟卓,王鉴,武育蓉,等
    2020, 38(8):  626.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08.017
    摘要 ( 403 )   PDF (1359KB) ( 3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 评估糖尿病孕妇胎儿心脏筛查策略的成本与效果。 方法 对199例因孕母糖尿病转诊胎儿超声心动 图检查的孕妇进行理论最小成本分析,评估此类孕妇进行常规筛查和胎儿超声心动图筛查的成本与效果。结果 199例糖 尿病孕妇最终筛查出9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目前的筛查策略是对所有糖尿病孕妇进行孕中期胎儿畸形筛查和胎儿超声 心动图检查,以及对产前发现先天性心脏病或即使只有良性发现的病例均进行生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每产前检出一例先 天性心脏病的费用为13 045.67元;若筛查策略仅对拥有其他转诊因素的糖尿病孕妇进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且仅对有 产前发现先天性心脏病或其他良性发现的病例进行生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每产前检出一例先天性心脏病的费用会降低至 8 475.22元。结论 在完成孕中期胎儿畸形筛查后,对伴有其他转诊指征的糖尿病孕妇行选择性的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 并对有产前心脏异常的病例选择性进行生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心脏筛查策略相比其他筛查策略性价比更高。
    文献综述
    儿童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尹萌萌,刘爱国,张艾,等
    2020, 38(8):  631.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08.018
    摘要 ( 600 )   PDF (1189KB) ( 3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儿童中发病率约为(4~5)/10万,多数(80%~90%) ITP患儿在确诊后12个月内血小板数可恢复正常,但少数(10%~20%)患儿血小板减少会超过1年,成为慢性ITP。慢性 ITP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现有研究认为是在患儿易感基因背景下,由于感染和免疫紊乱产生的自身免疫抗体对单核-巨 噬细胞系统的破坏造成血小板减少。文章综述慢性ITP的诊断,预测因素及相关治疗方法。
    继续医学教育
    国内外儿科药物临床试验发展现状
    汪君铱,沈佳佳,李春梅,等
    2020, 38(8):  636.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20.08.019
    摘要 ( 699 )   PDF (1209KB) ( 2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从新生儿到青春期整个过程中,组织器官和功能发生有很大的变化。儿科药物研发 和临床试验是儿童用药安全的重要保障,但儿科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开展困难亦是全球性的问题。本文综述欧美及国内 儿科药物临床试验的政策法规、临床试验现状,以期为我国儿科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开展提供参考。
    解读——母乳喂养与中国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关系: 一项以社区为基础的回顾性研究
    2020, 38(8):  640. 
    摘要 ( 252 )   PDF (1081KB) ( 1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据一项全国性研究报告,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的患病率约为40.1%。研究 认为,妊娠和哺乳可影响骨代谢和钙稳态;尤其是哺乳期,母乳分泌的增加导致母体骨骼钙流失,但在断奶后6~12个 月内骨质流失可以恢复。然而,目前尚不清楚骨质流失能否完全恢复。有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可显著增加PMOP的发病 风险;而另有有研究表明,延长母乳喂养时间是PMO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之相反,一些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可能 会增加骨密度,从而显著降低PMOP的发病率;也有研究则表明母乳喂养与PMOP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鉴于此,最近国内开展了一项回顾性横断面调查研究,探究母乳喂养是否与PMOP发病有关。研究招募了天津市 体检或常规疾病筛查时进行骨密度检测的≥50岁绝经后女性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年龄,体质指数(BMI),维生 素D和钙的摄入量,吸烟、饮酒和骨折史,月经初潮与绝经年龄,怀孕与分娩次数,喂养方式(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混 合喂养)以及母乳喂养总时间等。研究共纳入202例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女性。单因素分析发现,母乳喂养超过24个 月,罹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增加(OR=39.00,95%CI:2.40~634.65, P=0.010)。然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当 控制年龄、BMI、怀孕和分娩次数后,母乳喂养总时间并不是影响PMOP的独立危险因素(OR=5.22,95%CI:0.18~147.76, P=0.333),但年龄( OR=1.16,95%CI:1.05~1.29, P=0.003)、BMI(OR=1.26,95%CI:1.04~1.54, P=0.021)和怀 孕次数(OR=1.80,95%CI:1.08~2.98, P=0.024)与 PMOP显著相关。 

        综上,母乳喂养及喂养持续时间与PMOP的发生无关,高龄、高BMI、怀孕次数多使中国绝经后妇女罹患PMOP的 风险增加。        

    原文参见:Yan G, Huang Y, Cao H, et al. Association of breastfeeding and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in Chinese women: a community-based retrospective study [J]. BMC Womens Health, 2019, 19(1):110. 

    皇家菲仕兰营养学苑基于最新科技发展成果,为营养和 健康专业人士提供全面的乳制品和营养信息。 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乳制品、营养和健康专业信息吗? 

    请联系皇家菲仕兰营养学苑获取更多信息。                                   

    www.frieslandcampina.com/cn 

    institute.cn@frieslandcampina.com